农民主体:建设美好乡村的桃岭实践
——望江县桃岭村美好乡村建设情况调查
市委政研室
望江县太慈镇桃岭村地处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武昌湖畔,面积4.2平方公里,耕地8000余亩,素有“鱼米之乡”的美誉。和皖西南多数地区一样,桃岭的自然村庄多而小,人口居住分散,现有25个屋场(自然村)5000多人。在建设美好乡村的热潮中,桃岭人闻风而动,以詹家大屋为中心,自主自发,自建自管,将一个昔日布局凌乱、居住散乱、环境脏乱的自然村,打造成村庄相通、田园相融、环境相适的中心村,成为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的崭新亮点。
唱响主旋律 激发主动力
农民是村庄的主人,建设美好乡村就是融民情、聚民心、集民智的实际行动。早在两年前,桃岭村就有整治村庄环境、建设中心村的想法,虽然每年做了几件实事,但毕竟“小打小闹”,成效不明显。在全省上下建设美好乡村“主旋律”铿锵奏响的声浪中,桃岭村却未忝列首批中心村之中,这让村干部和部分村民多少有些失落。现在是否该大干一场?村民们是否都赞同?谁的心里都没底。
在宣传发动中激发热情。同样是农村,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村庄建得漂亮、看着悦目,而自己的村庄却“脏乱差”?带着疑问,桃岭村组织部分党员、村民组长和群众代表,赴潜山县和本县一些做的比较好的村参观学习,坚定了建设美好乡村的信心和决心。如何把心动变成行动?桃岭村认为,仅靠一般化的宣传还远远不够,必须沉下去了解村民们的真实想法,如果绝大多数村民愿意干,就要毫不犹豫地干。在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带动下,特别是在村干部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的推动下,触发了村民们对建设美好乡村的热情。绝大多数村民表示有钱出钱、有力出力,接受村里安排的任务,积极为建设美好家园作贡献。
在编制规划中统一思想。规划设计的过程,既是科学决策的过程,也是宣传发动的过程,更是统一思想的过程。詹家大屋所在地,县道太慈至凉泉公路穿村而过,原本就是桃岭村的中心位置,也是该村人口集中、交通便捷、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自然村。为使中心村真正做到科学定位和持续发展,桃岭村聘请专业单位进行测绘规划,根据人口集聚趋势和基础设施集中程度,编制以詹家大屋为中心、辐射周边12个屋场的中心村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。中心村规划人口3600余人,占全村总人口70%以上。在编制规划中,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全村公示等途径,广泛征求群众意见。制定了详细的中心村建设计划书,每家每户均签字认可。
在重点突破中营造氛围。尽管得到绝大多数村民拥护和支持,可在建设中一旦自身利益受损,比如拆除废弃的牛栏、猪圈、粪坑等,少数村民工作却非常难做。对此,桃岭村各屋场根据各自实际,有的实行“先易后难”法,把容易做的工作先做掉,然后再主攻“难讲户”;有的实行“先难后易”法,先做通个别不理解、不支持的村民思想工作,其他村民的工作就迎刃而解。桃岭中心村示范点(4个村民组)采取“先难后易”的方法,重点突破解决难题,村民们的集体意识和配合程度不断提高,很快形成了建设美好乡村的良好氛围。
培养主心骨 选准主事人
桃岭村党总支一班人深深体会到: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理事会是支点,把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有机结合起来,就能够撬动美好乡村建设。桃岭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,充分体现出基层党组织和村民理事会的重要作用。
党支部建在屋场上。为顺利推进中心村建设,桃岭村党总支组建了詹家大屋党支部,14名党员带头拆除自家的废弃脚屋,协助村民理事会开展工作,发挥了宣传员、组织员、协调员和服务员的重要作用。村党总支则实行村干包保责任机制,分片负责,各司其职,具体监督美好乡村建设情况,协调处理矛盾纠纷。党总支书记余正才身体力行,一心扑在中心村建设工地上,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,亲自监督规划落地情况。对拆除破危房屋存有抵触情绪的个别村民,他就耐心解释,直到村民满意为止。由于村总支和屋场支部一班人的率先垂范与带动,大事不出村,小事不出屋场,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,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。
理事会对村民负责。“我的村庄我做主”。桃岭村坚持民主理事,农民的事情自主办。詹家大屋中心村13个屋场中,有8个屋场经户主大会选举产生村民理事会。理事会经屋场全体村民选举产生,由年尊辈长、公道正派、群众信任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村民组成,并选定一名“做事公正、舍得吃亏”的牵头人为理事长。理事会一头连着村民,一头连着村干部,负责村庄整治建设的决策、实施、监督和管理事务。村庄的规划落地、村庄整治、筹资筹劳、卫生保洁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,都由理事会直接组织实施。
资源向中心村汇聚。桃岭村集体经济薄弱,而美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投入。因此,村党组织和村民理事会,都不约而同、千方百计“找米下锅”。在县、镇的支持下,他们获得了农村危房改造、清洁工程、农村公路、饮水安全等支农项目资金,切实推进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。有的屋场利用村中的征地款、山场集中发包款、土地流转款,经村民户主签字同意,用于美好乡村建设。有的屋场将村民们春节期间“舞龙灯”赚的钱,集中投向美好乡村建设。有的屋场用活“一事一议”,发动村民筹资筹劳,詹家大屋、彭加下屋、桃花岭屋、新屋、王屋等屋场,村民人均筹资1000元以上。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家庭或“五保户”,理事会商定后免予筹资或适量筹劳。通过多方筹资,詹家大屋中心村示范点累计投入达300万元,其中农民筹资50万元。
当好主人翁 建设主阵地
桃岭在建设詹家大屋中心村实践中,始终把村民认同、村民参与、村民满意作为根本要求,把解决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作为落脚点,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,不搞大拆大建,不搞整齐划一,以较少的投入赢得较好的效果。
基础设施配套完善。除邮政所、农贸市场和公交站点因距离集镇较近无需建设外,中心村已建成小学、幼儿园、卫生所、文化站、图书室、农资店、金融服务网点、村民活动中心和广场,目前正在建设公共服务中心(村“两委”及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),已建各类建筑达2.5万平方米。村内硬化了通各屋场主、次干道,户户修通水泥路;自来水普及率100%,做到了“走路不湿鞋、吃水不用抬”。新建6处冲水式公厕,修缮20处私厕,修建了1公里长的雨污水分流水泥管道,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横流问题。特别是投入20万元,对4口“当家塘”进行了清淤、扩容、整治,建设了护栏、景观亭和长廊,在今年8月份严重干旱中,其灌区作物未受旱情影响,实现了“当家塘真当家”的目标。
村庄环境焕然一新。中心村示范点拆除危房、破旧房屋、残墙断壁40余处,改造房屋100余间,拆除私厕60余间。对路边、村口、塘边、房前屋后杂物、草垛、柴堆、建筑垃圾、广告牌等进行全面清理,规范了畜禽散养;对路旁、村庄内空闲地进行了重新绿化,村庄绿化覆盖率达50%。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桶装、分类、集中处理,建设了6处垃圾集中收集屋,建立了卫生保洁制度。所有房屋统一采取红瓦、白墙、通透式院墙的主体风格,对房屋立面适当进行了粉饰,在村庄主次道路旁和路口安装了路灯,与优美的田园风光交相辉映,形成一道颇具特色的乡村风景线。
淳朴民风再添文明。美好乡村建设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休闲生活方式,而且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。桃岭村有近2000人常年在外务工,妇女成为村庄和家庭的“主力军”。村里成立了妇女协会,切实维护妇女、儿童和老人权益,大力开展“讲文明、讲卫生、讲科学、树新风”活动,引领妇女争做“思想道德好,勤劳致富好,遵纪守法好,科学教子好,文明生活好”的模范,争做“好女儿、好妻子、好母亲、好媳妇、好邻居”新女性。村民活动中心广场建起来以后,村里悄悄兴起广场舞,不论是年轻妇女还是中年妇女,每天傍晚有近百人到广场跳健身舞。欢快的节奏,优美的舞姿,跳出了农民的时尚新生活,也跳出了农村的美丽新气象,乡风文明之花处处开放。村庄在变,环境在变,村民们的精神风貌也在变。桃岭村正如村口一幅对联描绘的那样:“户户参与建设美好乡村,人人幸福共享美好生活”。 (余红松 王 祥 储事理)